中秋,又名仲秋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,《礼记·月令》中记载“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粥饮食”。
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才成为了一个固定节日,《唐书·太宗记》中亦记载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那时中秋赏月盛行,众人以月为托寄情。
唐朝众多诗人都有关于中秋的描述,张九龄在《望月怀远》中描写到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以述相思;王建在《十五夜望月》中亦感慨道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因为“月明”,而生“秋思”;司空图对月的赞美更是到了极致,“此夜若无月,一年虚过秋”,足以可见月于中秋的意义。
北宋时期,农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,并出现了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贻”的点心。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和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中亦有中秋佳节的描述,“此夜天街卖买,直至五鼓,玩月游人,婆婆于市,至烧不觉。”众人皆欢庆佳节,不愿虚度,无论达官显贵亦或是贫民百姓。
明清两朝赏月庆祝中秋的活动盛传,更有“烧斗香”,“走月亮”,“放天灯”,“舞火龙”等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,好不热闹,其中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流传至今为世人所沿用。
今天全国各地也有各种不同的习俗,如广东潮汕有吃芋头的习俗,江南一些地区把桂花鸭作为中秋的佳肴,还有香港的舞火龙、安徽的堆宝塔。此外,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特色,如傣族的拜月、彝族的跳月、侗族的偷月亮菜等等。
仲秋之夜,浅斟一斗桂花酒,对酌满月,愿年年岁岁月圆满,朝朝暮暮人团圆。
(审核:赵怡宁)